數論

引言

我對正十七邊形的尺規作法產生了興趣,至於我為什麼會對這個東西產生興趣,我對任何事情都有遙遠的興趣。或許自己是在教堂凝視窗格的時候想到這個問題,我本身就有著渙散而過剩的注意力。

我原本以為是個簡單的問題,高斯也是幾百年前的人了。我能猜出他是怎麼證明出來的,但我卡在構造方程的那一步,關於交叉項的處理。

我翻了別人的結果,為此我了解了原根和同餘,好在它們也不難。其實我從來也沒有看懂過數學系的課本,但我學會了一套對付它們的辦法,就是我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它,略去那些證明和推導的過程。如果需要的話,我寧可用自己的方式「證明」一遍:這是因為數學和物理上理解的證明,完全是兩碼事。

實際上我尊重那一套公理化的過程,我認為也是必要的。只是我偶然擰一次螺絲,並不想因此先打磨一整套工具箱出來。我記得過去數學系的笑話,關於五次方程沒有根式解的證明,為此你可能要上一整年的課,了解大量名詞與概念以及通過了最後的期末考試之後,希望你還能記得最初的好奇,可能你早就不關心了,特別是對著手上難看的成績單的時候。

但物理學家會怎麼處理這些問題?物理上有很多Tricks,這篇文章的推導也是類似這個過程。

介紹

尺規作圖能實現加減乘除運算,以及開根號。加減自不必說,乘除和開根號都是通過相似三角形實現的,具體可以參考網上的作圖示例,我懂得也不多。我不曉得從小到大買的文具中附贈了多少圓規,總共也沒用過幾次,類似的命運也發生在尺子和計算器身上:可能一次都沒用過,卻還是在考試前持之以恆地買。

那麼這個問題就變成,求出$2\pi/17$角度的餘弦就可以了(當然正弦也可以,無所謂,知道一個能就知道其他),那麼根據線段就可以找到角度,這樣就做出來了。前提是這個角度的表達式中只能包含加減乘除和開根號。

推導

方便起見,令
$$
\xi = 2\pi/17
$$
顯然
$$
2\pi - \xi = 16\xi
$$
兩邊取正弦
$$
-\sin\xi = \sin16\xi = 2^4\cos8\xi\cos4\xi\cos2\xi\cos\xi\sin\xi
$$

$$
\cos\xi\cos2\xi\cos4\xi\cos8\xi = - 1/16
$$
順便說一句,$\cos3\xi\cos5\xi\cos6\xi\cos7\xi$也等於一個定值,這是因為
$$
\cos5\xi = \cos(17\xi-5\xi) = \cos12\xi
$$
以及
$$
\cos7\xi = \cos(17\xi+7\xi) = \cos24\xi
$$
這也就意味著
$$
\cos3\xi\cos5\xi\cos6\xi\cos7\xi = \cos3\xi\cos6\xi\cos12\xi\cos24\xi
$$
乘上一個$\sin3\xi$再除掉它,便可以得到
$$
\cos3\xi\cos5\xi\cos6\xi\cos7\xi = \frac{\sin48\xi}{2^4\sin3\xi} = -1/16
$$
一樣的結果。

順便說一句
$$
\begin{align}
\sum_{n=1}^8\cos n\xi =& \frac{1}{2}\sum_{n=1}^8[e^{in\xi}+e^{-in\xi}]\\
=& \frac{1}{2}\sum_{n=1}^8[e^{in\xi}+e^{i(17\xi-n\xi)}]\\
=& \frac{1}{2}\sum_{n=1}^{16}e^{in\xi}\\
=& \frac{1}{2}\frac{e^{i\xi} - e^{i17\xi}}{1 - e^{i\xi}}\\
=& -\frac{1}{2}
\end{align}
$$
在複平面上畫一下那些矢量就知道,實際上是$x^{17} = 1$除$x = 1$這個根以外的求和。

如果令$x = \cos\xi + \cos2\xi + \cos4\xi + \cos8\xi$,$y = \cos3\xi + \cos5\xi + \cos6\xi + \cos7\xi$,那麼已經知道$x + y = \sum_{n=1}^8\cos n\xi = -\frac{1}{2}$,再知道$xy$就可以構造出二次方程來(要求乘積是個常數),從而解出$x$和$y$。

至於為什麼這樣分,這也是我困惑的地方。

技巧

這裡面是有原因的,為此你可能還要看一下原根,來自同餘運算。不過他們不是像我這樣寫的,他們寫了十六個根(除去唯一的實根),為了簡單起見我只寫了八個餘弦。我思來想去還是把這種方法稱為一種技巧,這是因為不用直接去算那個乘積。

我們已經知道$x(\xi) = \cos\xi + \cos2\xi + \cos4\xi + \cos8\xi$,對其做變換,即
$$
x’ = x(2\xi) = \cos2\xi + \cos4\xi + \cos8\xi + \cos16\xi = x(\xi)
$$
同理$y(\xi) = \cos3\xi + \cos6\xi + \cos12\xi + \cos24\xi$(換了一種寫法,見前面的推導)也有
$$
y’ = y(2\xi) = \cos6\xi + \cos12\xi + \cos24\xi + \cos48\xi = y(\xi)
$$
即回到自身了,這就是為什麼那麼拆分的原因。因此$x’y’ = xy$,不妨假設
$$
xy = \sum_{n=0}^8a_n\cos n\xi
$$
這是因為我們總是能用積化和差,以及$17\xi$加減角度的辦法把$n$弄到零到八之間,$a_n$爲待定係數(半整數或整數),我們看看變換後等於什麼
$$
\begin{aligned}
x’y’ =& a_0 + a_1\cos2\xi + a_2\cos4\xi + a_3\cos6\xi + a_4\cos8\xi\\
& + a_5\cos10\xi + a_6\cos12\xi + a_7\cos14\xi + a_8\cos16\xi\\
=& a_0 + a_8\cos\xi + a_1\cos2\xi + a_7\cos3\xi + a_2\cos4\xi\\
& + a_6\cos5\xi + a_3\cos6\xi + a_5\cos7\xi + a_4\cos8\xi
\end{aligned}
$$
前面的係數都應該與$xy$相等,因此可以得到
$$
a_1 = a_2 = … = a_8
$$
係數全相等。注意到$x$中沒有任何一項與$y$相同,這就意味著$a_0 = 0$(積化和差)。此外,$xy$乘開應該有十六項,積化和差將得到三十二項,但積化和差要乘二分之一的緣故,這就意味著
$$
a_n = 2, (n = 1,2,…,8)
$$
即$xy = -1$,這樣就能解出$x$和$y$。

後續

接著對$x$再做拆分
$$
x_1 = \cos\xi + \cos4\xi
$$
以及
$$
x_2 = \cos2\xi + \cos8\xi
$$
已經知道$x_1 + x_2 = x$,在計算$x_1x_2$的時候可以待定係數,採用上述技巧同樣的變換辦法(變換後$x_1$和$x_2$相互對調,但乘積不變,分析得到各個係數)。過程完全一致,我就不寫了。

對$y$也作類似處理
$$
y_1 = \cos3\xi + \cos5\xi
$$
以及
$$
y_2 = \cos6\xi + \cos7\xi
$$
同樣$y_1 + y_2 = y$,變換後$y_1$和$y_2$也相互對調,乘積不變(須換種寫法,詳見上節)。這樣就可以分別構造出$x_1,x_2$與$y_1,y_2$的二次方程,將它們全部解出來。

那麼最後考慮
$$
\cos\xi + \cos4\xi = x_1
$$
以及
$$
\cos\xi\cos4\xi = \frac{1}{2}(\cos3\xi+\cos5\xi) = \frac{y_1}{2}
$$
最後構造一次二次方程,即可解出$\cos\xi$。

後記

最後的根式解長而繁冗,有興趣自己去找來看,我不想寫了,一步步重複這個過程即可得到最終結果。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精華在變換那一步,我寫的算簡單,因為正規寫法是八八六十四項,你可能去窮舉嗎,當然沒有可能。我在此之前試圖去找一個不具體展開計算就能得到乘積的方式,我試了拉格朗日乘子,以及變分加約束條件,都沒有文中的變換來得簡潔而漂亮。

當然它不是像我這麼寫的,我是按照物理喜歡的Tricks方式重新推導了一遍。

補充

二次剩餘

$a$爲大於一的正整數,$p$為大於二的質數,且$a$不是$p$的倍數。證明存在特定的$a$使得$a,a^2,a^3,…,a^{p-1}$中存在兩兩同餘。

根據費馬小定理有
$$
a^{p-1} \equiv 1 \mod p
$$
因此$p-1$是$a,a^2,a^3,…$這個序列的週期。假設存在一個正整數$n$,使得
$$
a^{m} \equiv a^{m+n} \mod p
$$
因為$a$與$p$互質,則
$$
a^n \equiv 1 \mod p
$$
以及得到
$$
a^{p-1-n} \equiv 1 \mod p
$$
換言之$n$和$p-1-n$也都是這個序列的週期,而且它們均比週期$p-1$小,這也就意味著$p-1$必須同時是它們的倍數。
$$
p - 1 = k_1n = k_2(p-1-n)
$$
注意到$p-1 = n + (p-1-n)$,兩邊同時處以$n$或$p-1-n$得到
$$
k_1 = 1 + \frac{p-1-n}{n}
$$
以及
$$
k_2 = 1 + \frac{n}{p-1-n}
$$
$k_1,k_2$都是整數,一個正數和它的倒數都等於整數,則它必須是一,也就是
$$
n = \frac{p-1}{2}
$$
也就是
$$
a^{\frac{p-1}{2}} \equiv 1 \mod p
$$
這正是二次剩餘的條件,即歐拉準則。以$4^k$模$5$的餘數為例,其餘數週期性出現:1,4,1,4,1,4,…

顯然5-1=4是這個序列的週期,但也存在更小的週期2。因此這樣的數是存在的,它需要滿足二次剩餘的條件。

剩餘定理

考慮維基中關於中國剩餘定理的一個案例
$$
\begin{align}
x \equiv& 2 \mod 3\\
x \equiv& 3 \mod 5\\
x \equiv& 2 \mod 7
\end{align}
$$
放大模數使其相等
$$
\begin{align}
35x \equiv& 70 \mod 105\\
21x \equiv& 63 \mod 105\\
15x \equiv& 30 \mod 105
\end{align}
$$
不斷輾轉相減,直至得到最終結果。方便起見可以記為兩個三元數組(35,21,15)及(70,63,30)。譬如,從第一個式子中減去第二個式子
$$
(35-21,21,15) \sim (70-63,63,30)
$$
這樣得到
$$
(14,21,15) \sim (7,63,30)
$$
再從第三個式子中減去第一個式子
$$
(14,21,15-14) \sim (7,63,30-7)
$$
也就是
$$
(14,21,1) \sim (7,63,23)
$$
這樣就可以了,因為第三個式子說明
$$
x \equiv 23 \mod 105
$$
這就是最後的結果,這是一個快速求解同餘方程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