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類似對拿破崙三世的評論文章,但我要寫得簡略得多。我讀過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裡面廢話說得太多,而傳達的思想確實很單薄的。這就是寫政論文章的好處:你可以沒有根據地胡扯,也沒有人提醒你要惜墨如金。
過去一週危機讓我思考戰爭,而戰爭讓我思考局中人反常的一些舉動。實際上反常的只是你的理解方式,而他們做出的一切行為都是合乎理性的。
我坦言在此之前我不了解烏克蘭革命,在此之後我意識到它與太陽花運動實際上是互為鏡像的存在,這也是我興趣的起點。在過去的一週中我終於理解的俄羅斯的行為,並不憚作出一些預言,以為政治嗅覺的檢測。實際上預測未來一件危險的事情,你是在以個人信譽為擔保而面對一個極其複雜的世界,在那裡沒有人掌握的信息是完全的。另一方面為了保證預言的準確,你要留有餘地,將話儘量說得模棱兩可,但這不是我的目的。
過去一段時間發生的事件可以總結為:俄羅斯大幅增兵烏克蘭邊界,外交姿態卻希望息事寧人;歐美的力量遠強於衰落的俄國,卻謹慎地避免實質性的軍事介入,而大幅渲染俄羅斯下一步可能的軍事行動以防止其冒險。處在風暴中心的烏克蘭,一方面要抵抗來自俄羅斯的軍事壓力,另一邊也希望降低歐美輿論所產生的心理衝擊。
如果國家的實力都是外行理解的口水所構成,那麼俄羅斯非但沒有衰弱,反而有所增強,畢竟蘇聯的外交都顯得克制一些。吊詭之處在於,這起事端是俄羅斯挑起的,平息事態自然也需要俄羅斯本人。顯然歐美的反應打到俄羅斯的痛處:後者一方面施加軍事壓力,另一方面乞求前者在動員輿論上保持克制。注意這是不對等博弈,軍事動員需要實實在在地增加財政開支,而多數情況下前者付出的只有口水。
而現在俄羅斯的處境卻被不明就裡的外圍人士拿來與沙皇/蘇聯時代的外交做類比,這顯然是不符合現實的。問題在於俄羅斯到底想做什麼,他是真的如外圍人士所描述的那樣,是在「威脅歐美」嗎?
我想與其稱之為「威脅」,倒不如稱之為「訛詐」,這一點和朝鮮的核武表演是一個性質。一個慣於乘火打劫、擴張成性的帝國,現在居然要依靠訛詐來取得談判的資格,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當然中國在這個過程中也扮演了一個跳梁小丑的角色,講了一通不知輕重的屁話以顯示存在感,這是完全沒有政治常識和統治經驗的表現。除了現眼之外,我也想不出在這些老牌世界帝國面前,有什麼是土鱉貧下中農可以做的事情。
其實對付「訛詐」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拿出真正的實力。今天的俄羅斯是一個擁有過時的蘇聯軍工的石油國家,孱弱財力支撐不起一場有限的邊界戰爭,而鋌而走險是自取滅亡的捷徑。這一點顯然在歐美的算計當中,也不難理解同時作為俄羅斯的財政命脈與地緣政治武器的北溪二號是美國不遺餘力的打擊目標。從另一方面,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獨立是有名無實的,烏克蘭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是在2014年顏色革命之後。俄羅斯造成的邊界危機強化了烏克蘭的國族認同,使得烏克蘭青年一代人對自己是「歐洲人」的意識超過對俄羅斯的感情。拖得越久,對俄羅斯越不利,而俄羅斯想要的也不過是趕緊逼歐美回到談判桌上止損而已。
但俄羅斯能如願嗎?
答案是否定的。今天的俄羅斯沒有資格與美國談判,實際上美國也一口拒絕了俄羅斯所有的要求。
譬如說,俄羅斯希望北約邊界退到九七年之前,這意味著美國放棄波羅的海三國,這顯然是沒有可能的事情。實際上,要滿足俄羅斯的要求,美國需要放棄的遠不止波羅的海三國:讓美國做如此巨大的讓步,試問俄羅斯有什麼交換呢?今天的俄國遠遠弱於古巴導彈危機時期的蘇聯,而今天的美國卻遠遠強過彼時的美國,更遑論前者的胃口遠遠超過蘇聯的索求,這又怎麼可能會發生。
俄羅斯不能如願,美國不會後退,這就是結論。
然而普丁鋌而走險,到底想做什麼?
他是典型的希臘意義上的僭主。作為歐洲的地板,這一點和東方專制國家還是有些區別的。第一代僭主在個人能力上往往是不太需要被懷疑的,但問題在於,你沒有留里克王朝的根基,也沒有羅曼諾夫王朝的威望,沙皇,真的是什麼貨色都能當的嗎。
我對此同樣是懷疑的。